發奶茶DIY教學- 常見4大發奶草本植物,母奶源源不絕!



哺乳媽媽經常為了奶量不足而煩惱,嘗試過各種偏方、發奶湯,發奶效果卻普普通通?到底該如何讓母奶源源不絕呢?推薦你常見4種發奶草本植物,安全又有效的發奶聖品都在這!

常見4大發奶草本植物


  • 發奶茶配方1-茴香Fennel



茴香能刺激腸胃道的神經血管,促進消化液分泌,增加胃腸蠕動,排除積存的氣體,所以有健胃、行氣的功效。有時胃腸蠕動在興奮後,又會降低,因而有助於緩解痙攣、減輕疼痛。 茴香油還能促進骨髓細胞成熟,有明顯的升高白血球的作用。 中醫認為,茴香菜味甘辛、性溫,有溫腎散寒、行氣止痛、健胃寬胸、解毒消痢的功效,可用於痛經、胃痛嘔吐、口角炎、齒齦腫痛。

哺乳期媽媽使用茴香或其類似植物(anise, cumin, caraway, coriander and dill),可以用來改善哺乳期的奶量不夠的問題。 儘管其臨床實驗不足,但茴香確實已被使用來增加母奶奶量有近百年歷史。 

植物精油中的茴香 (Fennel) 即被視為少數具有類似天然雌激素作用的精油,茴香的主成分是醚,茴香精油也被認為具有通乳作用。但不建議長期使用(Blumenthal, 2000).   


  • 發奶配方2-葫蘆巴籽Fenugreek


葫蘆巴籽除了有催乳作用,還有其他很多作用,歷史也很久遠。它是一種來自於地中海和西亞一帶的一種草藥,最早被用於烹調。後來隨著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它的其它功能,便逐漸普及到世界各地都有栽種。   

延伸閱讀:葫蘆巴茶還有什麼功用?可幫助控制糖尿病?


葫蘆巴子被廣泛地運用在催乳、增加母奶的作用上,雖然沒有臨床證據,但葫蘆巴確實已使用近百年來作為增加母奶乳汁分泌的作用。(Riordan and Auerbach, 1998) 

在蘇丹及埃及、北非、阿根廷、伊拉克等地區皆有使用葫蘆巴做為催奶植物的文獻報告。 (reviewed in Bingel and Farnsworth, 1991)



在印度,傳統草醫學家就把它做為發奶、增加母奶量的處方之一。需要注意的是,根據阿育吠陀傳統,胡蘆巴,孕期禁忌食用,因為它被認為能引起宮縮甚至是流產。

在北美,葫蘆巴種子通常被用來製作成茶或是膠囊形式。而根據德國委員會建議每日葫蘆巴攝取量在6克,當劑量超過100克時,可能造成噁心或胃部不適(HealthNotes,2001)。 


葫蘆巴膠囊

(580-610毫克)

  • 每天2次,約2~4粒

  • 每天約6~12顆膠囊

  • 建議用量每日攝取6克

膠囊
(500毫克)

  • 7-14膠囊(總)每天

粉末或種子

  • 1 / 2 - 1茶匙,每日3次

  • 1粒= 1 / 4茶匙

  • 可混有少量的水或果汁

滴劑

1-2毫升,每日3次(或見包裝說明)

葫蘆巴
發奶茶包

每天3-6包,乳腺阻塞暫時停吃。

 

  • 發奶茶配方3-覆盆子葉


覆盆子葉被認為能刺激乳汁分泌並增加哺乳期的奶量,且補充身體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(Gladstar, 1993; Weed, 1986; Bartram, 1998; Ipp, 1999)。

但也有另一種文獻是指覆盆子葉會減少乳汁分泌 (Lieberman 1995a; Edmunds, 1995; Weed, 1986). 事實上,搜索文獻顯示,沒有臨床證據,覆盆子葉可以增加奶量。不過覆盆子葉是很好的維生素A,B群,C和E,以及鈣,鐵,磷,鉀營養來源(Weed, 1986; Lipo, 1996)。  


  • 發奶茶配方4-奶薊(幸福薊)


奶薊(Cnicus benedictus屬[菊科])是地中海的雜草,乾躁後被用來當作催奶草本植物(Gladstar, 1993; Grieve, 1971; Weed, 1986)

奶薊被認為是一個最好的發奶天然草本植物,通常被做成膠囊或茶。 他的作用可以促使血液流動、刺激乳腺,進而增加豐沛的奶量(Gladstar,1993),但這一理論尚未得到實驗室或臨床設置的證實。    

奶薊被推薦用於產後和哺乳的母親,因為它也有止血功能,能降低產後出血的可能性(Gladstar,1993年),而且奶薊也具有抗抑鬱作用(Weed, 1986)。 

建議用量:

膠囊

到4粒,每日3次

滴劑

每日2-4次

倒入一杯開水超過 1.5至2克壓碎奶薊靜置10至15分鐘。喝1杯,每天2-3次。

德國建議委員會建議每日用量4~5克。

副作用 :

  • 對花粉植物過敏的人應謹慎使用。

  • 懷孕期間禁止食用。

  • 當每日劑量超過5克時會有瀉藥及嘔吐的作用

發奶茶DIY影片教學



由於每一位媽咪體質不同,有效的發奶食物也有所不同,本文提供的草本發奶植物也是許多發奶茶會添加的成分,有興趣的媽咪可以試試喔!



As always, consult your own health care provider to determine how this information applies to your specific circumstances.

留言